在五峰的青山绿水间,栖息着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它们不仅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社会共同的宝贵资源。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海南鳽(jiān),因其种群极度濒危、习性神秘,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海南鳽体型中等,羽色以黑褐为主,具显著的金色眼瞳,常于夜间活动,行踪隐蔽,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地森林及毗邻湿地环境,以鱼类和虾类为食。该物种对栖息地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极为敏感,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区域生态健康水平。保护海南鳽,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存续,更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在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的有力推动下,辖区内海南鳽栖息地成功设立一处保护警示标牌,以法治方式筑牢珍稀物种生存屏障,同步开展公众法治宣传与生态教育,实现司法保护与生态治理的有效衔接。
聚焦保护短板,公益诉讼精准发力
2025年夏季,检察机关在履行公益监督职责中发现,辖区内某湿地附近发生鸟类野生动物夜间遭车辆撞击致死事件。经林业部门野生动物专家鉴定,确认该死亡个体系海南鳽。事发区域未设立任何警示标志或保护设施,周边社区居民及过往行人对栖息地生态功能认知不足,可能对物种生存造成干扰,生态环境存在受损风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属地政府未全面履行野生动物保护职责,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遂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
依法磋商整改,检察监督推动履职
检察机关通过实地勘查、征询专家意见、调取文献资料等方式,全面固定海南鳽栖息地生态价值及保护缺位的证据,并据此依法召集属地政府开展行政公益诉讼磋商,并邀请林业部门列席。会议各方一致同意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包括设立栖息地保护标牌、加强区域巡护与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政策。
磋商结束后,属地政府迅速组织整改,经科学勘选定点,最终在栖息地旁人类活动频繁区域设置了醒目的海南鳽保护宣传警示牌,标明物种身份、保护级别并提示行车减速。以此为契机,政府同步向周边村民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普法,明确禁止猎捕行为,宣传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政策。在检察机关持续跟踪下,全部整改措施于三周内落实到位。
小标牌见证大法治,公益诉讼守护共同家园
一块保护标牌,不仅是一处警示标识,更是法治精神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象征。本案承办检察官指出:“公益诉讼既是法律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桥梁。以海南鳽为代表的鸟类野生动物虽小,却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它们每一次振翅,都在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